γ干扰素(IFN-γ)是一种影响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重要免疫调节细胞因子。1965 年首次被发现,最初以为是一种可溶性抗病毒因子。此后被证明,它可以促进宿主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。除此之外,它还具有促进细胞自噬和凋亡,并有抗增殖、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的特性。IFN-γ主要由自然杀伤(NK)细胞、活化的 CD8+T 细胞、Th1 CD4+T细胞、NKT 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。其他如树突状细胞、γδT 细胞、Group1先天淋巴细胞、角质细胞、中性粒细胞、肥大细胞和神经元等也有分泌 IFN-γ细胞因子的功能。IFN-γ的生物活性形式是一种非共价连接的同源二聚体,其与 IFN-γR1/CD119具有高亲和力,随后招募 IFN-γR2 形成功能性异四聚体受体复合物。这种复合物的形成导致 Janus 激酶 Jak1 和 Jak2的磷酸化和活化,进而磷酸化和激活STAT1。STAT1 同源二聚体转移到细胞核后,在那里它与靶基因启动子中的IFN-γ激活序列(GAS)元件结合,以调节其转录。许多 IFN-γ/STAT1 靶基因是转录因子,然后驱动次级应答基因的表达。此外,IFN-γ信号已被证明激活MAPK、PI3-K/Akt 和 NF-κB 信号通路,导致多种其他基因的表达。IFN-γ通过促进巨噬细胞活化、上调抗原处理和呈递分子的表达、驱动 Th1 细胞的发育和活化、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、调节 B 细胞功能以及诱导趋化因子的产生等,在宿主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。由于其免疫调节活性,IFN-γ已被用作多种细菌、真菌、蠕虫、原生动物和病毒感染、免疫缺陷综合症、耐多药结核病(MDR-TB)和败血症的治疗。此外,由于其促凋亡和抗血管生成的作用,它已被用作抗肿瘤药物,以提高多种不同类型癌症患者的生存率。IFN-γ被认为参与了心脏疾病的进展,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中,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 Chagas 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组织中检测到这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。同样,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血清和/或脑脊液中发现了高水平的 IFN-γ,这表明 IFN-γ也可能参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进展,并作为该类疾病诊断的临床生物标志物。此外,IFN-γ也可能具有参与肿瘤微环境进而促肿瘤发生的效应。